close

 

早上2點半起床上完洗手間後 再也睡不著了

 

附近的車子警報響了3次 再加上突然2股熱流從鼻子湧出

 

又流鼻血了-_-奇怪 最近鼻子沒在跑 怎麼會?

 

 

 

八點20到 一樣是五號

 

醫生說鼻血是荷爾蒙改變的關係

 

另我常常頭痛 要小心監控血壓 因為twins容易有妊娠毒血症

 

這次 血壓110/70 尿糖尿蛋白都正常

 

體重64-_- 唉~果然放縱吃一堆甜食 吃了半盒咖啡蛋捲

 

喝了1.5杯小巴 1杯city cafe 0.6杯丹堤是太誇張了

 

 

我....不敢了

 

 

 

這次

姐1850g(30w:1761)增加39g--上次應該高估了

妹妹1800g(30w:1572) 增加278g

共增加317g 合計3650g

 

不過醫生說twins不像單胞胎有公式可套用

 

twins的預估值比較不準

 

兩個羊水量 胎盤都正常 心臟 腦都正常

 

妹妹的兩條腿因為空間的關係 內翻

 

醫生說生下來最多1.5個月會改善 用甚麼包著(聽不太懂)

 

如果無法 開刀癒後情況也會很好

 

有點小擔心 是因為這樣所以妹妹的胎動比較少嘛?

 

恩~集氣 加油!寶貝

 

 

 

開了安胎藥 說肚子痛的時候吃 副作用是會心悸...

這次一樣沒照片:(

 

 

 

====

在小兒骨科領域中,內翻足是一種常見的先天足部畸形,學名為「下垂內翻足」;又因為形狀像曲棍球桿子,所以別名「杵狀足(clubfoot)」。其致病原因及嚴重程度各不相同,輕微的可能是胚胎在子宮內胎位不正、受壓迫所導致,只要在出生後稍做牽引復位,慢慢地就會恢復正常。比較嚴重的是遺傳基因或神經肌肉組織缺陷,造成出生時足部內旋,腳踝部分變形,形成腳底內翻,腳背朝外的樣子。

  • 可以石膏固定矯正

一出生即發現足內翻的話,可以石膏將兩腳及足部固定,每週換一次,慢慢矯正,通常三個月之後,半數以上的病人都可以恢復到正常的程度。不過在小孩學步之前,最好都穿著矯正鞋套、常做足部復健運動,並且與醫生配合,定期做追蹤檢查,這樣到學步時必可與常人無異。

如果小兒內翻足是因為肌肉組織病變或合併其它畸型的話,以石膏或矯正鞋治療的效果有限,為恢復正常功能,最好以手術治療。手術包括足踝韌帶延長,關節及組織放鬆,手術之後通常需要以鋼釘及石膏固定二、三個月。這種手術危險性極小,預後功能恢復良好,只要及早治療,並與醫師配合做定期追蹤治療,一般均可恢復正常功能。

 

 

 

===

 

內翻足(Clubfoot)是什麼?

黃世傑

內翻足是先天性畸形足的一種,又稱杵狀足,腳像高爾夫球桿一樣往內翻。嚴重時腳底朝天,不能扳回正常位置。它的發生率為出生數的千分之一左右,相當高。其原因絕大部分至今仍不明白,較輕的可能與胎內壓迫有關,嚴重者,其肌肉、韌帶、骨骼之發育均不正常;另外有部份併發於多發性關節僵硬症及脊髓膨出症病人身上,其發生原因更是複雜。因後天性的原因,如小兒麻痺、腦性麻痺、腓骨神經受損等引起之內翻足變形,其機轉為足部肌肉不平衡,與先天性畸形足之表現不同。

內翻足未治療或治療不完全者,因腳內翻致走路時後跟不能著地,只有外側能著地,而且因為肌肉、韌帶及關節均不正常,柔軟度及活動度也差,因此走起路來很難看,腳底皮膚易生繭,鞋子也格外容易破損。

要讓這種畸形足儘量恢復正常,治療應及早,出生後即應開始。因其後方及內側韌帶均甚緊,因此要用手將其拉鬆,讓關節復位,並以石膏固定,每週更換一次,一般治療兩至三個月左右即可分辨出輕度及嚴重病例。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病例單靠石膏即可矯正成功,其餘的病例經石膏矯正改善後,還要動手術使它更接近正常。手術要成功,技巧很重要,通常要作澈底的內側及後方放鬆術。手術的年齡以六個月到一歲左右為最佳,太早手術不易保持成果,太晚手術,骨骼巳定形,不易回復正常,有時還必須動用切骨或關節固定術,其結果當然不可能很仔。

===

馬蹄內翻足之診斷及治療

19995

高雄長庚醫院小兒骨科

郭繼陽 醫師

杵形足(馬蹄內翻足)

杵形足是下肢最常見的先天畸型,在東方民族每10,000個新生兒約有0.50.6 個罹患此病。據研究統計大約只有10%有基因因素的家族歷,其餘的可能是由突變所產生。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二倍,而罹患者其子女有10%會有此病。左右腳發病的機率相似,兩腳均杵形足的概率則大約一半。臨床表徵可見畸形的足向內、向下扭,整隻腳看起來像一個杵。病人的腳固著於異常位置,不易用手扳正。這種畸形包括三個不同的部位:1)前足內收變形 2)內翻變形 3)馬蹄足。發病的機率眾說紛云,有認為是基因遺傳,有些學者則認為外在因素影響到胎兒的發育,另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內在因素造成的。

杵形足的診斷,外觀上一看便知。骨科醫師則希望照X光片作為依據。大凡小兒骨骼的先天畸形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是相當重要的,如果延誤適當時機,不但常須手術治療,醫療費用提高,且往往無法回復正常,造成病人終身的困擾。杵形足的情況也是如此,。在嬰兒學步前如果還沒有矯治,足部骨骼會因為軟組織緊張和承受重量之故,發生受力不當導致骨頭變形。因此一經診斷便要採取治療的手段。

治療有兩個重點,首先要正確地矯正三個畸形部分,接著要維持矯正後的正常位置至沒有再發的危險為止。嬰兒出生後便應開始足部運動,使緊縮的軟組織拉長而有彈性,先矯正前足內收,接著足跟內翻,最後才矯正馬蹄足,然後上石膏,通常開始時一至二星期需換一次石膏。初步治療依足部強直的程度不同,需要三至六個月才能完全矯正。去掉石膏後,仍要每天作足部伸展運動並用托足固定。通常只要小孩能忍受,拖足板使用愈久愈好,一般至少用到兩歲。

雖然如此,杵形足的治療仍有許多困難。根據統計及追蹤調查,大約百分之五十的病人由於一種或多種原因,不適合前述之治療方式,需使用手術方式才能徹底矯正。目前是採用關節及軟組織完全放鬆手術來治療這種抗拒性杵形足,大多選在六個月至一歲之間作手術。要有良好成績則最晚在三歲以前作此種手術,贊成這種治療方式的學者指出:早期軟組織完全放鬆手術治療結果比傳統緩慢保守的治療方式較佳。手術矯正後,同樣要上石膏大約六週,以保持矯正結果。如果病人年齡超過六、七歲,只作軟組織放鬆術是不夠的,需加作切骨術。若超過十二歲,就必須作足關節固定手術。

 

====

 

 

 

 

馬蹄內翻足(Clubfoot) 黃世傑

馬蹄內翻足,英文Clubfoot為杵狀足之意,因為這種腳就像曲棍球桿一樣往內翻,不能輕易地板回正常的位置,它的外形是後腳跟緊縮、內翻、前腳內收、外旋等。

臨床上,馬蹄內翻足一詞不可誤用,其他腳的異常如蹠內收(metatarsus adductus),其腳後跟正常,只有腳前端往內收而已。再如仰趾外翻足(calcaneovalgus),腳跟朝下,腳前端朝上,腳背甚至貼著小腿前端。另有一種姿勢性(postural)的內翻足,外觀與馬蹄內翻足一樣,也是整個腳往內翻的,但稍稍用力往上、往外推時,腳即可恢復正常位置。蹠內收、仰趾外翻足、姿勢性內翻足都是胎內壓迫的關係,並不是真正的內翻足畸形。

 無論治療多成功都無法完全正常

真正馬蹄內翻足的病因是不完全清楚的,基本上有兩派的理論:第一就是外來因素,認為足部本身正常,因在胎內受擠壓而致變形。第二種理論就是內在因素,認為足部的神經、肌肉、韌帶或骨骼在胚胎發育上就不正常。因此,真正的內翻足不管治療多麼成功,與正常的腳都無法完全一樣。胎內壓迫的理論恐只適用於姿勢性的內翻足,這種腳經簡單的運動或石膏治療後就會好起來,將來與正常腳也不會有什麼差別。

另外,有一些生下來就有內翻足畸形的病人,會合併有多發性關節僵硬症,脊椎膨裂症或其他先天性異常。這一類的內翻足特別僵硬,不易治療,與單純內翻足不完全一樣。至於有一些病人出生時雙腳正常,但卻因後天的疾病,如小兒麻痺或腦性麻痺等神經異常而逐漸形成馬蹄內翻足的情形,這一類內翻足有明顯的肌肉不平衡現象,應另當別論的。

由上可知,內翻足的原因相當多,在作鑑別診斷及分類時,須同時檢查身體其他部份,必要時尚需作神經肌肉系統的特殊檢查才能正確地診斷。

 

 病人難於行走,穿鞋疼痛

內翻足的病人若不治療,較輕的須以腳的側面著地行走,較重的則以腳背行走,如此,除無法好好行走、跑步以外,腳部皮膚亦容易生硬繭或破皮、疼痛、穿鞋子會有困難,鞋子也容易磨壞,所以這種畸形足是一定要治療的。治療的目標則是希望足部能平踏、有力、具柔軟性、能穿鞋子,而無疼痛。但要瞭解,除了姿勢性內翻足是可以恢復正常以外,其他原因引起的內翻足經治療後與正常的腳都有程度上的差異的。

 一出生就該治療

什麼時候開始治療?治療的時機應從出生就開始,因為這個時候足部仍然柔軟,最容易矯正,治療效果最好。不少的家長認為孩子剛出生太可憐,或認為孩子太脆弱,而堅持要到滿月以後才開始治療,這種觀念是下正確,同時也會耽誤治療的時機與成果的。

 國內常用石膏固定法

治療的方法可分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。保守療法中,首先須作徒手運動及矯正、復位,然後再加以固定。英國方面喜歡用粘性膠布固定,因須每日更換,相當麻煩,國內病患家屬不喜歡這種療法。我們最常用,效果較好的就是石膏固定法:即出生後三個月內,每一至二週至少要矯正及更換石膏一次,如此不僅可以減少對足部成長的影響,同時每週可作進一步的運動及矯正。目前我們都教家長們在下次換石膏之前,用溫水及醋先把石膏泡鬆,再層層拆開,這樣子小孩可以有機會作一次全身沐浴,如此身體也就乾淨、舒適多了。

 常作運動配合「托腳板」(splint)固定

保守療法約經三個月時,我們大致上可以判斷這孩子的腳是否靠保守療法即可成功,或需手術以求結果之完美。X光判讀在這時候相當重要,從X光上可以看出腳內骨骼的發育及位置是否已經正常。如果腳在外觀及X光上都接近正常時,我們即繼續保守療法,平常除作運動外,尚須以「托腳板」來保持腳的位置,即使孩子開始走路後,夜間最好也使用托腳板,如此持續約一年的時間。

 一歲以前要開刀

若經三個月的石膏治療,腳的前端已矯正好了,只剩下腳跟還緊,這情形下,可以考慮在一歲以前開刀,將後腳跟放鬆。石膏固定六週後,再繼續以托腳板來維持成果。但若是足部內翻,短腳後跟的整體情形未完全矯正時,其手術方法就必須澈底把腳內側及後方緊縮的韌帶、肌腱放鬆,再把骨骼的位置重新排列,手術比較複雜、精細。另外為了配合小孩拆完石膏後,即可開始行走,較能維持成果起見,這種澈底放鬆術最好是一歲前進行。拖到二歲以上手術時,因骨骼已逐漸定形,則較不易得到理想的結果。所以,開刀時機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拖過四、五歲就要「切骨矯正」(osteotomy)

若手術時機、手術方法不對、或手術不徹底時,均可能有矯正不完全、或復發的可能,此時則必須重新評估,好好再開一次刀,否則將來這個腳也沒辦法好好穿鞋子或走路的。當然,過度的矯正也是應該避免的。有時,腳的內側及後側都矯正好了,只餘下腳的前方仍往內撇,若情況不嚴重時可以用矯正鞋或石膏加以嬌正,但若此種情形持續或相當嚴重時,須考慮於四~五歲時以切骨手術來矯正。

 腳跟若放太鬆會無力

有一部份的病人經石膏矯正或手術後,後腳跟仍緊,但站時腳可平踏,蹲時則略有困難,快走或跑步時則一跳一跳的,很不好看,家長們都希望能完全治好它。對這類病人,我們並不贊成開刀,因為若是把腳跟放太鬆,雖然腳較能往上翹,但後腳筋卻變得無力,反而不良於行,所以手術的選擇必須常慎重。

 

 十二歲以前宜作肌腱轉移

內翻足若是因為神經肌肉的毛病、肌肉不平衡而引起時,在骨骼未成熟前(十二歲以前),可採用肌腱轉移平衡手術,來矯正及防止足部進一步之變形,有時尚需作部份的骨骼矯正手術。超過十二歲以上時,因骨骼之變形已經很厲害,且已定形,此時則非作骨骼矯正術不可,當然肌腱的轉移也是必要的。
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ukoab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